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的常见原理介绍

更新时间:2025-08-15  |  点击次数:147
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的常见原理基于流动注射分析(FIA)技术,通过将样品注入连续流动的载流中,实现样品与试剂的混合、反应及检测自动化,其核心原理涵盖样品注入、受控分散、时序控制及光学/电化学检测,结合模块化设计与软件控制,可快速、精准地完成多参数分析。以下从原理基础、仪器结构、工作流程、检测方法、技术优势五个方面展开介绍:  
原理基础  
流动注射分析(FlowInjectionAnalysis,FIA)由丹麦学者Ruzicka和Hansen于1975年提出,其核心是在非平衡状态下,通过控制液流中样品与试剂的分散和混合过程实现定量分析。该技术将样品以“试样塞”形式注入连续流动的载流(如试剂溶液或水)中,样品在流动过程中与载流中的试剂混合、反应,形成可检测的物质,最终通过检测器测量信号变化(如吸光度、电极电位等),结合标准曲线法计算样品浓度。  
仪器结构  
全自动流动注射分析仪通常由以下模块组成:  
输液系统:采用蠕动泵或注射泵推动载流和试剂流动。蠕动泵通过滚轮挤压弹性泵管产生负压吸液,流速由泵头转速、泵管内径和压紧程度决定;注射泵则通过步进电机驱动螺旋杆,实现更稳定的流速控制,适用于高精度需求场景。  
进样系统:使用旋转进样阀(如六通阀)将一定体积的样品精确注入载流。进样阀通过旋转切换采样环与载流/试剂流路的连通状态,完成样品定量采集和注入。  
反应系统:样品与试剂在反应盘管(通常为聚四氟乙烯管)中混合并发生反应。盘管设计通过增加径向扩散、减少轴向扩散来优化混合效果,同时避免样品过度分散,确保反应重现性。  
检测系统:配备光学检测器(如分光光度计)或电化学检测器(如离子选择电极)。光学检测器通过流通池测量样品吸光度变化,电化学检测器则通过电极电位变化实现定量分析。  
控制系统:由计算机和专用软件实现仪器自动化控制,包括流路切换、参数设置、数据采集与处理等功能。  
工作流程  
载流推动:蠕动泵或注射泵将载流(如水或试剂溶液)以恒定流速泵入系统。  
样品注入:进样阀将定量样品以“试样塞”形式注入载流,形成样品带。  
混合反应:样品带在反应盘管中与载流中的试剂混合,发生显色反应或其他化学反应。  
信号检测:反应后的溶液流入流通池,检测器测量吸光度、电极电位等信号变化。  
数据处理:计算机根据标准曲线法计算样品浓度,并输出分析报告。  
检测方法  
光学检测:  
吸光光度法:通过测量样品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(吸光度)实现定量分析,广泛应用于总磷、总氮、氨氮等参数检测。  
荧光法:利用样品受激发后发射的荧光强度进行检测,适用于痕量物质分析。  
化学发光法:通过测量化学反应产生的光信号强度实现检测,具有高灵敏度特点。  
电化学检测:  
离子选择电极法:利用电极对特定离子的选择性响应测量电位变化,适用于氟化物等参数检测。  
伏安法:通过控制电极电位并测量电流变化实现检测,常用于重金属离子分析。  
技术优势  
分析速度快:每小时可分析60-120个样品,特殊场景下(如废水S²⁻检测)可达720个样品/小时。  
精密度高:相对标准偏差(RSD)通常低于1%,重现性优异。  
试剂消耗低:每次分析仅需数十至数百微升试剂,显著降低检测成本。  
自动化程度高:模块化设计支持多通道独立运行,可同步检测总磷、总氮、氨氮、挥发酚等多项参数,符合国家标准方法。  
应用广泛:适用于水质监测、土壤分析、食品检测、环境应急监测等领域,便携式型号(如iFIA5+)可装备于应急监测车,满足现场快速检测需求。
版权所有©2025 北京欧润科学仪器有限公司(www.hboryq.com)    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1999号-2

化工仪器网    管理登陆    sitemap.xml